改性后的
果殼活性炭有哪些優點和短板?
改性果殼活性炭以杏殼(AC)為原料,系統研究了改性劑(硝酸銀、硝酸銅、過氧化氫硝酸銅)和改性條件(AC粒徑、浸漬時間、焙燒時間和焙燒溫度)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響。采用SEM-EDS、FT-IR和XPS分析了改性活性炭的結構和表面化學成分。探討了改性活性炭對乙烯的吸附機理。結果表明:采用15%的雙氧水和2%的硝酸銅作為改性劑進行氧化預處理。改性活性炭時,活性炭的粒徑、焙燒時間和焙燒溫度對改性活性炭的乙烯吸附性能影響較大,而浸漬時間對改性活性炭的乙烯吸附性能影響較小。采用15%雙氧水預處理,2%硝酸銅為改性劑,活性炭粒徑0.38-0.83 mm,浸漬時間6h,改性活性炭(H_2O_2-Cu-Ac)的吸附量為0.163 g/g。焙燒溫度400℃,焙燒時間4 h,比AC(0.069g /g)高136.23%;H_2O_結果表明,2-Cu-Ac中的活性組分銅可以均勻地分散在活性炭的表面和孔內。改性劑改變了活性炭的孔結構和表面官能團,使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從1 047.50 m ~ 2 /g提高到1 012.65 m ~ 2 /g。總孔體積由0.467 1 cm ~ 3 / g減小到0.434 7 cm ~ 3 / g, < 10 nm的孔徑分布由58.16%減小到53.95%,10-20 nm的孔徑分布由18.01%增大到19.10%。在20nm處>的粒徑分布由23.83%增加到26.94%。C1峰面積比例由77.468%降至76.827%,C3峰面積由6.684%降至5.675%,C5峰面積由0.844%降至0.749%。C2峰面積比例由13.514%增加到15.225%,C4峰面積比例由1.490%增加到1.524%。
活性炭不能與一些化學物質很好地結合,包括醇類、醇類、氨、強酸和強堿、金屬和大多數無機物質,如鋰、鈉、鐵、鉛、砷、氟和硼酸。活性炭確實吸收碘很好。事實上,碘值mg/g(ASTM D28標準方法測試)被用作總表面積的指標。活性炭可作為各種化學物質的基質,提高其對一些無機(和有機)化合物的吸附能力,如硫化氫(H2S)、氨(NH3)、甲醛(hcoh)、汞(Hg)和放射性同位素碘-131 (131I)。這種性質稱為化學吸附。
活性炭的化學活化:先用磷酸或氫氧化鉀、氫氧化鈉或氯化鋅浸漬,然后在450-900℃碳化。認為碳化/活化過程和化學活化同時進行。在某些情況下,這種技術可能會出現問題,例如,產品中可能會殘留微量的鋅。但是,活性炭的化學活化比物理活化要好,因為活化材料需要較低的溫度和較短的時間。
果殼活性炭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吸附劑產品,可用于去除廢水顏色和廢水顏色。國內外對果殼活性炭產品處理染料廢水的研究較多,但大多與其他工藝相結合。果殼活性炭產品主要用于深度處理或作為載體和催化劑。